练习请慎重 ----如何处理新授课中的练习题
发布者:cj_ycx 发布时间:2010-05-20 15:30:28 点击数:
练习——请慎重
如何处理新授课中的练习题
李颖 獐子岛镇中心小学 116503
yecao_liying@163.com 13387859826
经常听到老师们议论:现在的数学教科书,一幅情境图,几道练习题,一节课就这么点任务,太轻松了;可一到考试,学生就不会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了。是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问题呢?那就是新课程理念没有完全“吃透”。教师完全是凭借自己的一点老经验支撑着教学,有些时候连一节数学课教什么内容,解决一些什么问题,重点难点怎么处理也是一知半解。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应做到新授>练习。这里的“>”不是指教师讲得多,也不是指教学时间长,而是指新授的知识范围应该广泛、应该深入,应该涵盖所有的练习内容,不要出现新授与练习相脱节的现象。
心理学认为,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总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反映在教学规律上,学生要获得知识和能力,也要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学习数学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就难以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课堂练习必须体现教学的如下功能: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课标、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实现“双基”目标;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通过练习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检查学生独立学习数学的能力,评价教与学的水平。
一、新授课中练习存在的问题: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老师能够根据新课程理念的精神,重视课堂教学新授环节的优化处理。但对新授课中的练习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练习缺少思考设计或根本就没有教学设计,出现对书上的练习题仅是做完了事,使练习走过场,缺乏针对性;不注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思考;练习形式也是单一呆板,基本上是教师统治课堂,一题一题地练习交流。
上述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对练习缺乏重视,对练习的作用认识不够,导致我们对练习的思考把握不到位。
二、关于新授课中练习的解读:
首先,我们要扎实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没有深厚的数学理论基础,我们的课将会失去我们应有的“数学味”!反复阅读,深入思考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及内容标准,尤其要对学段目标及内容标准熟记在胸,以便更好地把握教材应教到什么程度,横向、纵向知识的连接点有哪些,知道相关练习题怎样处理合适。
其次,研读教材:“研”即研究,研究怎样设计教学思路才能把握重点、不偏离主线,怎样才能突破难点,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到底该怎样做;“读”即读懂,读懂教材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重难点是什么,教材为什么这样设计,还可以反问自己:不这样处理会怎样,是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还是有所提高;是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是促进了学生的掌握……
然后,灵活处理课后练习题:
练习设计应灵活有趣:学生对机械的劳动缺乏兴趣,不喜欢练习的压力。因此,教师应注意练习的多功能性,把练习分散于一节数学课教学的各环节之中,使练习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我认为在结合学生实际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合理充分地处理课后练习。以第八册教材为例,谈个人的一点看法和思考
1、适当调整顺序,安排练习坡度和层次;
练习前置:《购物小票》中练一练第一题计算。由于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有了计算“元角分中小数加减法”的能力,所以可以把第一题放在课前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然后交流你是怎样算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放在实物投影中展示,利用直观模型有针对性地解决计算时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的问题;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深入讨论:“相同数位对齐”的本质其实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
练习前置:《购物小票》中练一练第一题计算。由于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有了计算“元角分中小数加减法”的能力,所以可以把第一题放在课前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然后交流你是怎样算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放在实物投影中展示,利用直观模型有针对性地解决计算时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的问题;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深入讨论:“相同数位对齐”的本质其实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
练习中置:《量体重》中第五题可以放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一性质之后练习;《小数点搬家》中第二、三题应该与“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联系起来计算,让学生说说一个数×10、×100、×1000(÷10、÷100、÷1000)分别表示什么,使学生把算式与规律紧密联系;《三角形边的关系》中第四题,可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后进行,让学生探究讨论出第三条边的取值范围,不要孤立出现。不仅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还应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2、适当补充习题,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四边形分类》中应该让学生深入讨论“长方形、正方形到底特殊在哪里?”利用多媒体课件,填写“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关系的表格”,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还可以把所有的四边形以集合的形式填空,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四边形知识体系,并在练习中巩固对四边形特征的认识。
3、适当删减习题,分次安排训练。
《小数点搬家》中最后一题,第一课时可以暂不处理,等到第二课时,综合练习时再出现。《手拉手》中2、3题可以放在第二课时处理,而第4题因为与简便计算密切联系,所以可以在第一课时进行。
三、新授中练习的注意:
(一)练习要有针对性
练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计算时容易发生的错误,应在练习设计中充分注意。《手拉手》中“2.6+1.4×3”等几道题,本来不能简便计算,可学生却使用了乘法分配律或乘法结合律错误计算。反复讲了几遍,收效甚微。于是把这道题与(2.6+1.4)×3一题进行对比观察,发现其中的异同,巩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从而使错误率明显降低。
(二)练习要有实效性
(二)练习要有实效性
练习方式要多样,但不要走过场。练习课中常常暴露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老师不要放过,及时发现后,注意讲评,务必做到当堂练习的内容当堂巩固、消化。如:《数图形中的学问》,学生必须掌握有序、不重复、不遗漏的数角方法,如果基本方法都不会,怎样才能正确地去数三角形和长方形呢?一节课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都不扎实,更不要匆匆地进行数学游戏了。不要为了热闹,而丢掉了我们的根本——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三)练习要解除学生的困惑
分析学生在练习中的困惑及学习障碍来自哪里?是对于加、减、乘、除基本意义的理解较含糊,还是灵活运用能力较差,亦或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加匮乏……如:《字母表示数》一课,学生在练习“()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时出现了多种答案:①(10)只青蛙(10)张嘴,(20)只眼睛(40)条腿。②(n)只青蛙(n)张嘴,(n)只眼睛(n)条腿。③(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c)条腿。④(5)只青蛙(5)张嘴,(5×2)只眼睛(5×4)条腿。⑤(a)只青蛙(a)张嘴,( a×2)只眼睛(a×4)条腿。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看似无奇不有的答案,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把它们整理有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对比中,自我发现答案的局限性、混淆性,最终筛选出一个理想的答案。而不是匆忙下定结论,要多听听学生的想法。任何一件事,无论对错总是有它的理由,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又何妨呢?在下一次的练习安排设计中就要侧重于这方面思维策略的训练,让学生充分读题、分析和交流,强化训练,在全面参与中逐步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减缓坡度,减少疑点,逐步提升。另外,答案③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字母a,b,c,d的关系,发现“b=2a,c=4a”;从而抽象出“(a)只青蛙(a)张嘴,( a×2)只眼睛(a×4)条腿。”这一过程对于学生理解“字母表示数”“字母的作用”等有重要的意义。
(三)练习要解除学生的困惑
分析学生在练习中的困惑及学习障碍来自哪里?是对于加、减、乘、除基本意义的理解较含糊,还是灵活运用能力较差,亦或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更加匮乏……如:《字母表示数》一课,学生在练习“()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时出现了多种答案:①(10)只青蛙(10)张嘴,(20)只眼睛(40)条腿。②(n)只青蛙(n)张嘴,(n)只眼睛(n)条腿。③(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c)条腿。④(5)只青蛙(5)张嘴,(5×2)只眼睛(5×4)条腿。⑤(a)只青蛙(a)张嘴,( a×2)只眼睛(a×4)条腿。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看似无奇不有的答案,我们教师要做的是把它们整理有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对比中,自我发现答案的局限性、混淆性,最终筛选出一个理想的答案。而不是匆忙下定结论,要多听听学生的想法。任何一件事,无论对错总是有它的理由,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又何妨呢?在下一次的练习安排设计中就要侧重于这方面思维策略的训练,让学生充分读题、分析和交流,强化训练,在全面参与中逐步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减缓坡度,减少疑点,逐步提升。另外,答案③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字母a,b,c,d的关系,发现“b=2a,c=4a”;从而抽象出“(a)只青蛙(a)张嘴,( a×2)只眼睛(a×4)条腿。”这一过程对于学生理解“字母表示数”“字母的作用”等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眼界应该放开,不要只把“练习”局限于课后,也不要只局限于课堂。而且对这一点的了解还会让我们明白一个极重要的道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