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育家的世界
发布者:cj_ysh 发布时间:2010-04-08 08:15:44 点击数:
走进教育家的世界
李振村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育,有着世界上数量最为庞大的教师群体,也承担着世界上最为艰巨的任务:为飞速发展的国家输送充足的优秀人才。
怎样才能完成这一重任,温家宝总理给出了答案:要培养一批杰出的教育家,要提倡教育家办学。
2003年教师节,温总理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考察时,语气殷切地说:要办一流的学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出色的教育家。要像宣传劳动模范,宣传科学家那样宣传教育家,宣传优秀教师……
2006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
2007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2009年教师节前夕,温总理在看望北京第三十五中学师生时,又一次强调: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而且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
几年时间,温总理先后四次为了教育家的问题而大声疾呼!
这是召唤,是期盼,是希望,更是鞭策。
面对总理的殷殷期望,我们需要反思:中国迫切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教育家?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能不把目光投向历史的长廊,从历代先哲前贤那里寻求答案。
在时下的地球村里,孔子毫无疑问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文化巨星”。然而,孔子生前却没有这般风光,而是仕途坎坷,颠沛流离。他最成功的职业,大概就是教师生涯了:他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的“学在官府”的传统,倡导“有教无类”,大力开办私学,把教育推向平民阶层,鼎盛时孔门弟子多达三千人。
他实行启发式教学,倡导平等对话,与学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他带领学生或登高临远,或各国游历,拓展视野,丰富见识,锻炼能力……四十年的杏坛耕耘,四十年的灌溉培育,孔门弟子英才辈出,著名的就有“贤人七十二”,很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其教育教学对话录《论语》,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不朽篇章。
几乎就在孔子的同一时代,在地球的另一端,在古老的雅典,也诞生了一位伟大人物,他就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但他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庙宇、广场、街头、店铺,是他的课堂;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贵族、平民,都是他的学生。当时的其他教师都是收取学费的——教育是他们赚钱的手段;而唯有清贫的苏格拉底从来不取分文,他是为国家利益而教,是为精神启蒙而教,他终生都是一位义务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霍姆林斯基终生都在校园里生活,他的成就来自于他一生的教育实践:他教过小学,教过中学,教过各门学科;他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当校长,又当老师……多元的体验,独特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勤奋的著述,构筑了苏氏宏大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他的教育智慧,已经超越了国度,超越了时空,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陶行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没有像当时的其他海归学者那样,西装革履,游走于上层社会,而是穿布衣,着草鞋,举债创办育才学校,专收保育院的难童,不收学费和生活费。有人问陶行知:“你何必背着石头过河呢?”陶先生说:“我背的不是石头,是爱人。”
他突破自己的老师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的全新理念,倡导从书本到社会的学习方式。他说:“生活即教育,是把一个鸟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鸟放在笼子里。”他把“教学做合一”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并努力践行之,极大冲击了当时读死书、死读书的积弊。
“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他一生的信念;“爱满天下”,这是他一生的坚守。有了这样的信念和坚守,才有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
从孔子到苏格拉底,从苏霍姆林斯基到陶行知……列数着这一长串闪闪发光的名字,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才发现:原来他们都曾经那样地普通和平凡,他们都长久地站在自己的课堂上,他们都满怀激情与梦想挚爱着教育事业,他们都敞开自己博大的心胸包容和接纳学生!
走进他们的世界,让我们读懂了教育家的精髓:奉献于教育,痴迷于教育,坚守于教育,创造于教育!有了这些元素,教育家才有底气,有灵气,有勇气,有智慧。
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读懂了:教育家,犹如教育原野里葱茏繁茂的大树,她的根,应该始终扎在校园生活的沃土里;她的枝叶,应该始终庇荫着学生心灵的天空。
走进他们的世界,对于“中国迫切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这个问题,我们寻求到了答案: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千千万万个教师教育家,只有他们才可能真正改变中国的教育面貌!
能够从教师中诞生教育家的时代,才是教育走向成熟的时代,能够从教师中成长起教育家的民族,才是有智慧和有希望的民族!我们呼唤这样的时代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