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立足现实 超越自我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10-03-30 15:34:59 点击数:
以生为本 立足现实 超越自我
——《对印版画》一课教学案例评析
长海县海洋中心小学 魏坤
一位马约尔先生写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必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不断创新。皮亚杰指出“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赫尔巴特也说"创造力的育成,不是由大人注入的而是以儿童本身表现为中心”。《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课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美术课决不能是依样画葫芦式的教学,而应是诱导学生发展个性,启迪智能,发挥他们独有的创造性。这样才能使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发挥学科本身具有的独特功能。《对印版画》一课是人美版第五册第十三课内容,属于“造型.表现”的范畴,是版画系列课中的一个环节。对印版画易于操作,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版画的热情。所以,通过《对印版画》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了解对印原理和制作方法,运用灵活多变的对印技巧制作出具有儿童情趣的个性化版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超越自我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审美趣味,体会创造美的乐趣。下面,我就通过本课的三个教学片段来谈谈自己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个性自由,创造出千人千面做法的思考:
一、课堂情境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乐学。
1、游戏前闯关热身—— “我”最爱
师:在游戏之前,我们需要闯关——这是两幅极为相似的画面,你能在一分钟内找出他们哪里不同吗?哪里相同吗?
学生A:方向不同、背景不同。
学生B: 装饰也不同。
学生C:大小相同、
学生D:外形相同、颜色相同。
师:我宣布闯关成功,进入游戏。
学生:噢耶!
学生异口同声地喊道。
——在此教学活动中,学生踊跃抢答 ,只听到“我”、“我”“我”……的喊声,甚至有胆大的学生都站起来抢答,很快就将学生从拘谨中解放出来,全身心地融入到课堂氛围中。
2、大胆猜想——“我”喜欢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图片,想一想,这两幅画是怎样“克隆” 出来的?
生A:画出的。
生B:印出来的。
生C:有印的,还有画的。
……
师:你赞成哪一种猜想呢?
学生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师:让一位同学来告诉我们,验证到底哪些同学的猜想是成功的?
学生睁大眼睛,视幕已待,生怕漏掉了一个小小的细节。
看完屏幕演示后,学生放松了先前的紧张状态,变得自信了。
师:我希望同学们都来给这种画的方法起个名字。
生A:对印画。
生B:画一画、添一添。
生C:有趣的画。
生D;奇妙的画。
生E:对印版画。
……
面对这么多由学生的奇思妙想取出的名字,教师没有否定其中的哪一个,而是以投票的形式出示了课题:对印版画
3、鼓励、关爱——“我”能行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由此可见情感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是多么重要。在课堂上,我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实现有差异发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探索,力争获得相应的成功。
在第一次对印试验时,学生的画面出现了“不清楚”、“流淌”、“粘连”等现象,对印清晰的画面不多。这是我事先预想到的。一时间,学生一面表现出了皱眉、叹气等不良情绪,一面又偷偷地观察我的表情。先前的热情高涨一下子跑得无影无踪了。我依然面带微笑。
师:对印清晰的同学,老师提出表扬;出现问题也是正常的,我也要表扬你们。(学生惊异)表扬你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找出其中的原因。我相信下一次创作一定会成功的。
我的一番话刚落下,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来,要解决问题了。此时,他们解决的不仅仅是技能技巧问题,而是战胜自我的心理问题。学生是最有创造力的。
(二)了解学生基础,引导探索,树立自信。
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强烈欲望,主要来源于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获得的成功。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打好必备的知识基础,对应具有的能力训练也要到位,否则即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无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就是说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适当降低知识难度(仅是此时而已,后可以此激彼,促进更好的学习),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1、拓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视野。
师:当印在不同的纸上——效果会一样吗?
当添加不同的背景——效果还会一样吗?
屏幕呈现由不同纸质和添加不同背景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生:在“啊”、“啊”、“啊”后异口同声:不一样。
2、欣赏同龄作品,寻找启发点。
师:欣赏同学们的作品,说出你喜欢之处,是否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所借鉴。
生:背景添加的非常巧妙。
生:装饰有特点。
生:颜色鲜艳。
生:印的非常清楚。
……
3、三年级的学生想象力较丰富,具有好奇心,但是表现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应该以突出学生的分析动手能力为主。注意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难易程度要合适。为了避免出现作业雷同现象,我让学生课下绘画自己喜欢的形象,布置好大小布局要求,课上带来绘制;另外,担心学生在课上过多地考虑形象,时间不充足,所以将对印版画的第一个制作环节放在课下完成。
二、同伴交流
本课教学环节清晰,所用的教学方法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结构,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兴趣浓厚,创作意识强烈,最后能将自己喜欢的形象做成对印版画。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中认知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加强。从两次学生作品反馈情况看,学生对印表现力渐渐加强,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审美能力有所提高,达到了预先的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研反思
我在上完这节课后思考了很久,结合新课程思想,又认真研读了《美术课程标准》,认为:本课教学主要以“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符合学生学习知识螺旋上升的结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了创造力。
(一)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欲学心。
本课的课堂教学一直处于和谐、融洽的氛围中。
1、为了将学生引入本课内容的学习中,我利用9岁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由“哞哞”叫的克隆羊入手,出示“克隆”一词。因为学生对新鲜事物都特别感兴趣,自然就进入了本课学习中,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2、学生喜欢做游戏,以“克隆”这种游戏形式开始探究之始,看到学生能够很快地从拘谨中解放出来,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全身心地融入到课堂氛围中来,达到了“醉翁之意不在酒”之理。
3、用情感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浓浓的人情味充满了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展现在学生每一笔的绘画中。
(二)“授之与渔”,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
从“闯关”游戏之后,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有值得学生探索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进入层层递进,不断探索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先通过观察、思考,了解了双纸对印的方法;接着通过实践,自己总结出对印的技巧;又通过观察教师对两张纸对印的示范,掌握了两张纸对印的方法;再通过对学生作品的欣赏分析,了解了再创意的过程,并把它应用到实践中……。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但初步了解了对印版画的简单技巧,学习了对印的不同的表现形式,还使学生的感受、分析、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不但关注到本课学习目标的实现,更关注到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有序的课堂组织与要求
1.注重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学生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每次学生共同分析和交流时,都用不同的方法提醒学生把精力集中到共同学习讨论的事物中来,让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在教师的提醒下渐渐养成。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根据使用的水粉工具的特点,准备毛巾、方便袋放在桌子上,提醒学生规范使用水粉工具,以免学生污染环境;以及规定阶段时间完成阶段任务。
2、作业要求既明确、具体,又让学生产生一种“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感觉,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进行个性化构思、创作。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只要充分利用美术课的特点,切实考虑学生个体特点(生理、心理、知识基础、经验等),按照学生的思维模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个体。就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迸发出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智能与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的开拓人才。
当然,本课教学也存在美中不足。
(四)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作品评价薄弱。
在对学生作品进行展评中,由于时间有限,学生进行互评人数少,从而导致全体学生没有通过评价对自己需要克服的弱点和发展的方向明确认识,使评价未能取得实效。
美术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在今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要强化评价的意识,注重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对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发展进行及时和适当的反馈,让学生通过评价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实现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的探究不够深入。
引导学生对对印作品进行再创意的欣赏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学生作品中的一幅进行了赏析后,由于教师在引导方面的不够和对学生探究的情况未做监控,所以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再创意的多种表现形式,从而使这个环节探究不到位,学生的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更大的培养,视野未能更大的开阔。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综合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下次探究性学习中,我将认真落实每个探究的过程和实效,怎样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达到有效教学,使学生在长期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下,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因此,今后在教学中还要更突出学生的“学”,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美术实践能力。
2010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