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误区(转载)
发布者:cj_ycx 发布时间:2010-03-27 18:14:05 点击数:
审视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误区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一个亮点,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或能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正因为如此情境创设已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然而,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情境创设中的一些问题和偏差也随之出现。
一、少了目标,多了枝节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如果与课程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联系,如同是在课程内容(糖果)上人为裹上一层糖衣,学生可能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对五颜六色的糖衣感兴趣,至于自己要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他却全然不知。如某教师在《角的认识》的新课创境。
师:出示一串五颜六色的千纸鹤,提问:这是什么?
生:千纸鹤。
师:你们觉得这些千纸鹤美吗?
生:美
师:你们会折吗?
生: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
师:想不想看看是怎样折的?
生:想。
师:让我们去看看四年级的哥哥,姐姐是怎样折出来的?
(录相播放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折纸鹤的情景)
师:提问:从刚才的录相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折纸鹤。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前面用一个“看”字,这里用一个“发现”)
生1:我看到他们先折成三角形。
生2:我看到哥哥在用剪刀剪纸。
生3:我发现哥哥比姐姐折得快,但没有姐姐折得精致。
生4:我还发现他们用的纸颜色不同。
生5:我看见哥哥在笑。
生6:我发现桌子上放着一本数学书。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五分钟后,老师终于按捺不住。
师:同学们,其实刚才他们折的千纸鹤中藏着一个图形中的新成员,瞧,它躲在哪里呢?
课件:显示一个千纸鹤,并闪烁纸鹤上的一个角。
师:这是什么?
生:角。
师:今天我们就和角来做朋友,板书揭示课题《角的认识》
案例中的老师为了创设情境作了精心的准备,原意是想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来引出“角”。但学生偏不往这点上靠,尽说些“纸的大小、颜色、制作步骤”之类无关的话,使导入枝节横生。究其原因,乃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目标,学生无法感受到教师的创境意图,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纠缠于无意义的东西,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活跃的思维。其实,教师只需在课开始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活中有角的实物,再闪烁凸显出角即可。如此处理,干净利落,课堂教学就得已顺利展开。
二、少了生活,多了形式
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有太多的形式化失误。比如:小组合作的虚与假、师生交流的散与空,在数学情境的创设上,也同样如此。特别是有些数学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往往把情境创设只看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把情境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又有什么价值?教师虽然想通过孙悟空的出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但这种脱离了生活、形式化的情境,学生只会产生厌恶情绪,根本提高不了教学中的“磁场效应”。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情境创设必须要紧扣所要教学的知识或技能,尽可能地多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数学思考,而不是为情境而情境。
三、多了杜撰,少了科学
创设生活情境,应当尊重生活规律。这样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才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随意更改事实,情境不切实际,学生会产生“原来数学是编造出来的”感觉。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小狗第一。再如《四则混合运算》的片段。师:天气变冷了,老师想买一件棉衣。星期天,老师来到商场,看中两种款式。第一款标价:4件共456元;第二款标价;每件121元。哪种款式的棉衣便宜?便宜多少元?马上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我看到商场里的衣服都是标单价,没有标4件一共多少元的。
上述情景虽然都是假设的,但“虚拟”不等于“虚假”,我们的学生显然不能接受这种“杜撰式”的虚假情境,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不讲究科学,长此以往势必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这样,情境教学又有何意义?如果第一位教师在设计时能考虑一下小动物跑步的速度,第二位教师能把“买衣服”换成“买铅笔”“买乒乓球”等,我想那样效果会好得多。看来情境创设还是要有讲究科学性,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四、多了电教,少了体验
电教媒体的使用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平台,为创设情境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许多教师把它当成了“万金油”,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电教媒体。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有位教师认为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教法,材料准备麻烦,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时间花费较多,还不如用课件演示来得简单、高效。于是他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制作了动态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生动地展示了圆锥体积推导的全过程。确实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思维活动明显受到了课件的束缚,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被扼杀了。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手段再先进,课件再精美,演示再生动,也永远无法替代学生的操作思维。毕竟“听到过会忘记,看到过会记得,做过了就会理解。”其实情境的创设并不只局限于电教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关键是要能符合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
总之,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仔细推敲,做到“慎之又慎”。千万不能为追求时髦的“情境教学”而盲目地创造情境,这不但达不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愿我们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浮躁,别让情境的创设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和“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