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度第一学期
发布者:cj_llq 发布时间:2010-01-05 15:24:46 点击数:
2009-2010度第一学期
《品生品社》学科教学总结
海洋小学 张淑华
这学期本人承担 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及四、五年级的品社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实践与探索,发挥我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实质,用理论充实自己的头脑。并且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小学一二年级,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而品生课中就有很多关于良好习惯养成的课程,如果老师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就减少了额外补充常规和安全的教育的时间。为教育教学争得更多的教育契机。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堂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主要阵地。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孩子的个性品质在小学阶段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孩子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做的。
1、 从兴趣上切入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 可见,兴趣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它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到去进行学习,从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求新的知识。比方说低年级学生都喜欢画画、做手工,抓住这个特点,在教学《和秋天一起玩》一课,让学生课前采集树叶,做自己喜欢的物品。学生兴趣浓,非常爱做。非常爱上品生课。
2、 从生活上激活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教师通过调查一部分学生,发现有一些学生家里遇到比较困难的事,怎么办?根据这个话题让学生讨论,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克服困难的办法。并且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家里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使学生懂得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搜集资料上着手
(1)讲故事 。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课前准备与本课有关的小故事。如在教《保护眼睛》这一课时,同学们讲了一些爱护眼睛的故事,这样不仅教育学生怎样学会保护眼睛,而且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搜集家事、国事、天下事
课前让学生搜集家事、国事、天下事,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讲起,做到大方向不变,小细节因人而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从课本上汲取
除了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外,还要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文内容了解本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
5、 从活动上参与
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的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如《保护眼睛》结合本课内容及学生实际,让学生说假如你是盲人,有什么感受?请同学到前面表演,让学生体会盲人生活的痛苦,然后再让学生回答,为什么有的同学嘲笑他们?我们跟盲人比,觉得自己怎么样?目的让学生理解盲人,体会自己很幸福、快乐。接着让学生说出当你在公路上汽车上或其他地方遇到盲人,你会怎么做呢?这个环节有了上面的基础,学生就会认为帮助盲人是理所应当的事,不能取笑他们。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品质。
6、从拓展上延伸
品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能够做到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广征博引,开阔学生视野,消除思维“盲点”,发展思维空间。再者,品社又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离开了社会生活的沃土,品社课堂教学这株小苗是无法长成参天大树的。因而,品社教师要确立“大品社”的教育观念,突出品社学科“人文性”“文学性”和“社会性”特点,创设氛围,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走进生活,形成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互相渗溶、互相作用的互动机制。
实践证明,孩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源于他们对兴趣、生活、搜集资料的体验。从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品生、品社的积极性非常高,积极准备课前资料,学生习惯的养成比以前大大改进。比如说上课前准备小故事的人多了,查资料的人也多了。坐姿也端正了等等。当然也有一定的不足。个别学生不重视品社学科,不爱学习,不爱搜集资料,对这一科比较懈怠。今后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特别是作为一个教师都应该尽力上好每一节课。也许和语数外比起来,品生品社的地位确实不高,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它们的效用,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从品生开始,了解社会和生活,学得更多科学知识从品社开始。孩子需要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有品生品社的功劳,重视品生和品社的教学,是对教学工作的负责,更是对孩子负责。做到家长、学校、教师三方面结合。但对于新教材,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在今后多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相信在今后,我对新课程的理解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