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小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体育 > 学科资源

让运动负荷测试回到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中去

发布者:cj_yaosen   发布时间:2009-11-16 14:42:09   点击数:


随着全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和体育课程改革的向前发展,如何“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再一次摆在了我们广大体育教研员和体育教师面前,成为大家近期体育教学探讨研究的重点。

记得在上大学体育理论课时,老师曾经详细地为我们讲过体育课中运动负荷与增强体质的关系,并且还带我们到某中学进行现场讲学,如何测心率、计算平均心率、计算练习密度、画生理负荷预测曲线图等,交代体育课堂教学在各项指标上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符合要求,这一系列的学习让我初步知道了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相关要求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最有益处“价值阀”。在初踏上工作岗位之际,参加一些研讨课、观摩课活动时,不少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还带着秒表,进行各种负荷量的测试和计算,画心理和生理负荷曲线图,将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合理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观摩活动或者参加各类比赛时,我发现评委们已不再把运动负荷作为评价内容的重要标准,仅是靠感觉认为这节课是否有一定的运动量而已,没有量化的指标,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率是否高,老师的组织形式是否新颖,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等。

评价是一种导向,是指挥棒。既然现在体育教学评价已不把运动负荷作为必评内容,那一线的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问题就会考虑的不多,而考虑较多的是体育课的形式。我们常常看到一节课下来,学生心跳加速了多少次?有多大程度的疲劳感?教师大多不去考虑。课上热热闹闹,学生很开心,心理负荷指标很高,但“花里胡哨”生理负荷量却很小,这种课中看而不中用,根本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能的提高,这与现代体育课程理念和存在价值是不吻合的。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近几年中国学生体质情况调研报告,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情况。现代体育课程不论朝哪个方向发展,不论有多全面、多人文,学校体育也无法承担一个学生体质的全部责任,但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始终与学校体育课质量息息相关,成为衡量体育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

运动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体育锻炼只有不断对学生进行生理上的各种刺激,才有可能引起“超量恢复”,才会促进学生的各项机能健康发展。笔者认为没有运动量的体育课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课。

运动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更加明显,在其终身体育意识还没有形成之前,出功不出力的现象是普遍的。所以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之中,有时还是应该要有一定的强制措施的。为什么部队的军人身体素质大多数都非常好,这与严明的纪律和严格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不论课的形式如何,一节课的目标要通过学生的练习来完成的,学生练习完成的质量如何要看教师的调控能力和课前的精心设计。笔者认为在常态的体育教学中,一堂课下来,体育运动负荷是否适度,有三个简单的评价办法:一看学生是否流汗(大冬天除外);二问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疲劳感;三请学生互测心率。

当然,在现代体育课程背景下的评价,我们可以改变运动负荷的评价方式,把内容和手段更新。例如,在一节课中,同样的运动负荷对不同学生来说其结果就不一样,“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下”,作为体育教师在布置练习任务时应考虑这些问题,而评价时也应该考虑这方面内容,看看教师是否做到因人而异。以往运动负荷的测定从头到尾都是随机选择一个学生,而对不同学生的测试其结果是不同的。在评价内容中的许多诸如此类问题都值得去探索和改革,各个地区也可以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些具体的指标。总之,评价内容中有运动负荷设计的内容,体育教师就会考虑这方面内容。

学生的身体素质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体育课在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执行者。评价是一种导向,而体育教师往往受评价导向的影响非常大。我们相信体育教师只要在教学设计中确立体育课都必须有适度运动负荷的意识,并且把这种意识转变为平时每节课的教学行为,长此坚持下去,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一定会有良性地改观,朝着国家希望的方向发展。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