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教育 > 校本研修经验交流

我们应该看样来对待那些后进生?

发布者:cj_lihua   发布时间:2009-10-20 13:25:45   点击数:

我们应该看样来对待那些“后进生”?
长海县第五中学 时有良
我所理解的“后进生”,是那些愿意学习、肯上进但不管如何努力却总也不能进步的学生。特别在中学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根本不愿学习的,对他们来说,除了学习,其他的让他干什么也愿意。积习若斯,做为教师的我们实在难以改变!如果对他们一边进行思想教育一边进行智育的训练,这不但对老师,就是对这些学生也是苦不堪言的!所以,我主张,不放弃每一个追求上进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这些学生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
可是,有一个疑问,中国古代的的私塾里,先生一开始总是要求学生背诵的,而且并不讲解所背诵的内容,只是机械的记忆,比如<三字经>、<千字文>、<唐诗三百首>及各类名篇巨著。如果学生问起来,先生也只说让其记住就可,问急了往往还会被先生打手心!但就在这样的教育下,仍然有大量的文化大家涌现出来。那么,这种记诵之法到底有没有用呢?
苏霍姆林斯基接下来又说:“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必须使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
原来是这样,要“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尽可能地多读些书”!一直到中学里,还有很多学生掌握不了阅读的技能,读课文或题目的时候仍然结结巴巴,不能把那些词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这一点也正是很多学生不会解题的一大原因!可是我还想给他加上一条:不能死学,要活学活用,要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为什么要加上这一条呢?是因为阅读教给了学生思考,会激发起他们头脑中活的思想,而如果再辅以周围世界中的实践,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会更敏感,这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良性循环!
我们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是文史不分、文哲不分、文政不分的,每一个大政治家,必然也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他丰富的学识从哪儿来的?在他们幼时所受的教育中,他们有很多是不懂的,但他们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仍然保持了阅读的习惯,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经历更深刻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这一点,在他们的作品中就可看的出来!并且,即使那些身居高官的人,他们在上朝回家之后也仍然有读书的习惯!由些可见,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尽可能地多读些书”的确是在实践中得来的真知!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很多建议中都提到了“后进生”或“差生”的问题,让我特别注意到的有这么两个地方:
       1、对于学习落后的学生,一定要让他坚持达到提出的目的,独立地解答习题。
有时候,可以花两三节课的时间让他思考,教师细心地指引他的思路,而习题被他解答出来的那个幸福的时刻终于会到来。在这一段话中一是必须让学生独立地解答习题,二是教师要细心地指引。让这些孩子独立思考就必须单独给他们布置习题,如果给他们布置的习题跟其他孩子是一样多的或一样难的,那么,他们为了完成作业就不可避免要抄袭。所以,让孩子独立解答习题,也是因材施教的一个方面。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细心地指引,细心就需要教师必须能仔细用心地观察这些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思维发展过程,这实际也是责任心、爱心的体现。重要的还是“指引”,而不是给出一个解决的思路,让学生沿着这个教师的思路进行!
毫无疑问,苏霍姆林斯基是最了解孩子的。但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现实中,这些都是很难做到的。比如,现在的小学里,老师布置的作业,小小的孩子们要自己独立完成的话,非做到晚上十点以后不可!而这一个或几个孩子花两三节课的时间思考习题,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几乎不可能出现!原因不说自明!
       2、这项工作要求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教育这样的学生,应当比教育正常学生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这些素养,应该永远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话又说回来,苏霍姆林斯基所提的这些建议都需要教师或学生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可是这一点上,至少在我所了解的学校中,并没有这个条件!教师和学生们都被剥夺了这项巨大的财富——自由支配的时间。而另一方面是,虽然有些教师常常抱怨时间不够,但实际上,时间往往是白白浪费掉的。我们一贯认为减负就是不布置作业或少布置作业,我倒觉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合理利用时间也是为学生减负的一个重要方面!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