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不变是成熟的标志
发布者:cj_liuyq 发布时间:2009-10-12 08:18:29 点击数:
相对不变是成熟的标志
近日,某小学教科室主任写好一篇教育科研的结题报告初稿,专程赶到县教科所,想请教科所的专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叙事方面的研究报告,是去年县里立项的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县教科所一位副所长翻阅后,先肯定了他们研究的认真和扎实,然后眉头一拧:“说实话,这课题已经不大新了。”
教科室主任连忙解释说:“这是去年刚刚立项的,当时大家都说很新的,怎么只一年时间就老了?”
副所长说:“我知道的,是去年立项的。可你得清楚,现在教科研的发展是多么快,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你去看看,近期教育科研的杂志上,有关教育叙事的文章铺天盖地。最近时新的是‘科研共同体’和‘校本沙龙’了,如果你写的是这方面,那肯定会被人看好。”
这位教科室主任一脸苦相:“这可是我们七八个教师花了一年时间哪,为了写这个稿子,我足足花了半个月时间,开了好几个通宵。”
副所长安慰道:“这我完全相信。这样吧,就这个稿子而言,已经没有必要作大的改动了,你再把题目、标题和小标题修改一下,尽量做得精致一点,最好能吸引眼球。你肯定知道,题目和小标题做得抢眼,有时也十分重要,比如这几个就不理想……”
去年立项时还是挺新颖的课题,到今年结题时却被说过时了,落后了。这种情况,许多学校的教科室主任也许都经历过或听说过,教育科研“日新月异”的态势也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值得大家深思的是,我们究竟该怎么看待这种“日新月异”的现象?笔者以为:教育科研的“日新月异”是浮躁和浅薄的显现,而相对不变是一种成熟和深入的标志。
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墨守成规是死气沉沉的代名词,必然缺乏生命活力,但创新也要沉稳,也要脚踏实地,更要有远见。创新绝不是每天都有新花样,也不是一刻不停地变来变去。否则,近于折腾和胡闹。就整个世界或事物整体而言,日新月异是必然的趋势,但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如果也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那便是灾难。众所周知,翻阅过上海《新民晚报》的读者,特别是知识分子,都非常喜爱“夜光杯”这个副刊,其知名度颇高。什么原因呢?就在于这个副刊数十年一直以“夜光杯”命名,其字体不变,其风格不变,以相当稳健的脚步行进着,是不变成就了它的声誉。上海《文汇报》中的“笔会”副刊也同样。想象一下,假如这两个副刊,没几年就换一个名称,再换一种风格,还能如此受新老读者喜爱吗?
从表面上,不断地变换,似乎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发展,实质上是没有深思熟虑,是肤浅,更是缺乏远见。要想让山坡上的树长成参天大树,形成茂密的森林,就得让它牢牢地扎根于某一方土地,保证其充分地吸足水分和养料,如果今天听别人说种松树好,就种松树,明天听人家说种槐树值钱,就马上改种槐树,后天又改种柏树……如此变下去,这山坡还能形成森林吗?我们搞教育科研也一样,要想自己的课题有价值,具有较长的生命力,必须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做深做透,必须“莫为浮云遮望眼”。为什么如今基础教育中的许多课题总是做一个丢一个,没有推广价值,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赶时髦的急就章,它们生得快,因而死得更快。课题研究是一桩慢活,细活,需要静下心细细地琢磨,反复实践,它不同时装,不同于首饰,它不能靠刮风般地流行。遗憾的是,眼下许多地方的教育科研没有形成深入研究的氛围,也没有一种促使大家静下心来研究的保障机制,过繁过多的各级务类评比,又诱导大家追求短平快,追求新闻效应,在反面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说,当前教育科研最应该反思的是什么?我以为就是过分地追求新奇快,新花样太多,一路上,眼花缭乱,摇摆不定,跌跌撞撞。
过于追求新奇快,必然导致浅浮粗。相对不变是一种成熟,是一种深沉,是一种气度。教育科研,请你走得慢些,稳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