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小学教研 > 学科教学 > 数学 > 资源共享

三杯赛说课稿——《方程》

发布者:cj_ycx   发布时间:2009-09-11 22:02:01   点击数:

说课稿
广鹿小学   王俊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三课时的内容,课题是方程。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充满着已知与未知,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的对立统一,充满着变化的思想。这部分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教育价值,不露痕迹地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一、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这单元的前两课时学习了字母表示数,有了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就可以用字母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从而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方程。本节课就来认识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方程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方程的欲望,教材设置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等量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然后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个相等关系,使学生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初步学会列方程的方法,为后面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怎样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即列方程),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前提。在本课之后还要继续了解等式的性质及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前就接触了等式,“相等”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关系,只不过没有用一种数学模式把它描述出来。四年级的孩子,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对于利用天平解决实际问题较感兴趣,但是,要求学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转化成用数学语言、用关系式表示时可能存在困难,对于从各种具体情境中寻找、发现等量关系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则表现出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同伴互助,需要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预期目标:结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新课标的精神,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定为:
1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量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养成认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习惯,感悟代数思想,体会方程的概念。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含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的概念,并用方程描述生活中的等量关系。
三、说教法与学法
1 、通过观察比较,整理分类,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这节课的前半节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天平的平衡与不平衡的现象列出“式子”,初步建立式子的概念;接着学生对这些式子进行比较、分类,逐步分离出“等式”,了解等式的意义;最后再对等式去粗取精,对选定的例子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方程的所有本质属性。
2、通过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用方程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渗透数学思想及方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天平、板书、教学卡片来辅助教学。吸引学生去观察、思考、想象,使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通过清晰的画面,较强的动态效果,逼真地呈现教具的演示过程,避免了真实情景下的差强人意操作和观察,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什么是方程”这一抽象的概念理解得更加透彻。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有效的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课前与学生聊天,渗透等量关系。
虽然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接触等量关系,但学生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等量关系。在课前与学生聊天中潜移默化渗透孩子身边的等量关系,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新授。
1从天平感受等量关系
课件出示平衡的空天平,根据天平的左右量的变化,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区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观察演示过程中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特征(左右两边相等)。天平平衡了,呈现的是两边量的相等,即等量关系,等式也水到渠成。小学生由于认识的局限,往往把运算中的等号看作是“做什么”的标志,通常把它当作为“答案是……”而实际上应该把等号看作是相等和平衡的符号,经过本课,逐步认识到这个符号表示一种关系,即等号两边的数量是相等的。
2、探究方程的意义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天平称物的几种不同情形,得出两边不同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等式与不等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一定标准分类,抽离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确定方程的两个要素。概念的构建过程,不是由教师机械地传授乃至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能够体验的环境中,在直观感受中,理解等量关系,从具体到抽象,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让学生体会了方程是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举例、判断方程,来巩固对方程意义的理解。
(三)、解决现实问题
学生对方程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后,从生活中、学生身边找一些例子让学生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注重在具体情境中体验理解有关知识,把学习过程始终置于学生能够体验的环境,具体情境能激活学生已经积淀的算术层面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支撑学生在代数方面对等量关系的理解,以场景为依托,使学生在学习抽象的代数知识中感到言之有物。正所谓数学学习“不禁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总之,本课我本着让学生在愉快的观察中学习了数学;在积极地思考中学习了数学;在快乐的生活中找到了数学,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实际问题。既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现生活”这一大众数学观,也体现了数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部门概况

行政部门

业务部门